玉楸枰:京华满天星(宣门寺卿)高分小说推荐

明朝中叶,土地兼并严重,而内廷和朝臣的争斗此消彼长,锦衣卫成为各方争取把控的对象,甚至出现相互派卧底。而不甘寂寞的藩王,更是蠢蠢欲动,派出不少人来京城探听消息。主人公张英从江湖郎中,因为太监张永的原因,成为锦衣卫校尉,因参与打击朝臣,并且获得了晋升,由总旗升为千户,并管理镇抚司;随着八虎掌权,内部之间发生矛盾,刘瑾获得正德皇帝支持,外放张永,彻底清洗锦衣卫,派驻亲信把控。主人公因秉公办事,拦阻太子内宫跃马,获得弘治皇帝认可,同时又因搭救、护送寿宁侯千金去土木堡,获得皇太后家族的青睐,因此得以没有被清洗,但也被安排到清闲衙门治安司做事。张永授意主人公想方设法获取刘瑾信任,主人公利用刘瑾计划实施新政,需要人才,拉拢刘瑾亲信,替刘瑾铲除隐患,获取了最终信任,为日后朝臣和张永合作倒瑾,埋下冷子。
推书试读:第1章
许多事情,开始面对的时候,我们会觉得它无比高尚,然后会怀着敬重的心情去做,一段时日后得心应手,趋于习惯,心态越发平和,到尾声时,便觉得事情本来平淡无奇,当然会有成功的喜悦,亦有失败的沮丧。所谓高尚,亦是平凡。有人说,这就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表现。
我们一生当中要接触许多人,上至达官显贵,皇亲国戚,甚至皇上、大汗,下至平民百姓,农牧渔樵,以及乞丐、流徒,往往我们会以貌取人,敬重官位。我们被训斥、捉弄、侮辱,是那些强过我们的人,而我们往往高调报复的,却是不如我们的人。
这便是我们常常做的事情!我们是一群处在权势与卑微中间的人,有时俯首听从,有时趾高气扬,不错,我们就是锦衣卫,一群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人。
我从来都认为,自己不可能会是个好人,更不可能是个合格的锦衣卫!说自己不是好人,因为我是锦衣卫,游走于权力之间,双手不知做了多少错事;而我不是合格的锦衣卫,却因为我有时候心怀善念,以微不足道的权力,尽量去做一个好人!
十五年的锦衣卫生涯,人世间种种境遇,特别是所谓仕途。从年少入门时的懵懵懂懂,到中年掌印一方时的游刃有余,地位低下也好,位高权重也罢,我总是做些无可奈何的事情,而我确实留恋这样的生活,尽管我心中早已厌倦。
年少时,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,本来没有什么雄心壮志,靠医术或许可以立足于市井;等我成为锦衣卫,身手敏捷,做事果断,八面玲珑,曾经做的事情,是世人不敢小觑的。于是有些自诩,所谓国家栋梁,皇家护卫;而此时,我却倍感孤独,不知道该何去何从?
而我其实曾经是一个卧底,而且是三重卧底!
本人男,曾经官居锦衣卫都督兼北镇抚司镇抚使,十五年间,曾经的锦衣卫指挥使叫牟斌,石义,钱彩,还有钱宁。同时我还是东厂提督,入东厂十一年,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及东厂厂督谷大用公公的亲信!
而我另外的身份,却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、神机营总管太监张永公公的义子。至于什么职位,我一直不清楚,总是在做事,而且待遇优厚。
十五年前,我是懵懂少年,从小小的锦衣卫校尉做起,总旗,千户,镇抚使,指挥使,都督,我走过大江南北,亲手处理的案件多如牛毛,处置过皇亲国戚,朝廷重臣,我忘不了安化王朱寘鐇的绝望,也忘不了宁王朱宸濠的绝望,更让我难忘的,是那些普普通通官员的绝望。还有刘瑾,正德年间最有权势的太监,他那双鹰眼,就算是凌迟的时候,永远是睁着的,哪怕掉在尘埃里,也是一直盯着我,仿佛依旧在说,孩子,将来你会后悔的......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,正德皇帝亲自下令凌迟刘瑾,自己却躲在后宫里嚎啕大哭...
至于我更重要的身份,是大明镇国公总兵官朱寿的副手,结义兄弟,嘉国公,赐国姓。我们携手在应州打败了小王子,实现了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可饮匈奴血”的梦想,我们一起下江南,花天酒地,几乎扰乱半壁江山,却都在勾勒明天的美好,只不过,他想着的是大明的明天,我则想着明天的自己!
忘了说明,我不是太监!是个堂堂正正的男人!
当我们正在憧憬明天的美好时,我们的大明天子,年仅三十一岁的正德皇帝,却在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,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驾崩于豹房。这位皇帝的所作所为,可谓离经叛道,一直让世人哭笑不得,而他的离世,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,或许大明即将走回正道,当然,也有许多人叹了一口气,也许都在担忧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如何。
那时,我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江南,安抚各地因为宁王叛乱所导致的流民,尽快让他们回奔家乡。若不是正德皇帝病危的消息,我是回不来的。结义兄弟的身份,多年的同仇敌忾,脾气秉性熟悉得几乎一个人一样,让我们忘却了君臣的界限,甚至敢相互打闹,自然有了发脾气的时候。
自命不凡的宁王朱宸濠,在我们默默注视下,在正德十五年搞了一次叛乱,本来赣南巡抚王守仁已经平定宁王叛乱,我写的报捷文书八百里急送,送到京城。本以为会得到正德嘉奖,可他偏偏压下不说,还兴冲冲领着大队人马,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,浩浩荡荡前来平定所谓叛乱,同时还给我下了一道密旨,把宁王放了,让他回南昌,威武大将军朱寿要亲自去平乱。看到密旨,我们这些刚刚经历出生入死的人,顿时惊得目瞪口呆,这是什么皇帝,拿天下太平做儿戏,我没敢隐瞒,和王守仁他们说了正德即将领兵平叛的事情,吉安知府伍文定已经开始骂人了,虽然有大不敬的话,但生死关头在一起的人,已经不再介意,王守仁默不作声,我则尴尬地解释,正德是在和我们开玩笑,我与他在应州,是和蒙古小王子打过仗的,那段杀杀砍砍的日子太紧张了,死伤那么多兄弟,他早已知悉刀兵的凶险,所以,生性爱开玩笑的皇帝,这封密诏是来宽慰我们而已。王守仁则笑笑,说:“张兄,您的大哥是何许人也?您难道不知道他的心思?”这句话,外人听了是会迷惑的,我的大哥可以是王守仁,尽管我一直拜他为老师,可他总是拒绝,顶多和我称兄道弟,再就是正德,我是皇太后认的义子,赐姓朱。我的大哥自然是正德皇帝,他的心思,无怪乎想借着这次平叛,要些功绩。我顿时无语,在江西半年多,经历太多生死考验,如何不珍惜眼前这些人?但事情就是这样,有时候你做了事,功劳未必是你的,但错误,一定是你的,这就是最普通的人性!
未等我回信给正德,他已经率领大军出发,张永公公和张忠做了前锋,浩浩荡荡奔往江西,一时人心动荡,百姓再次开始流动。我急得毫无办法,亏得王守仁不计个人得失,主动约我去见张永公公,把所有的功劳都给了朱寿大将军,张永公公很是感动,亲自去见正德皇帝,才让大军盘恒在南京,没有去江西。既然没有叛乱,大部分人都希望正德能够尽早回师,坐镇京城,毕竟这位皇帝常年在外,京师人心浮动。而正德似乎喜欢上江南,拉上我,南京、杭州、苏州,到处惹是生非,直把江南弄得鸡飞狗跳,正德还在清江浦落水被淹,差点丢了性命,我早已吓得魂飞魄散,这家伙却对我说,他平定江南,也是要付出代价的。这样也好,名副其实。好不容易到了扬州,已是年底,却要看琼花。琼花在四月份才能开放,倘若等候,需要在扬州住半年以上。京军是北方人,人心思归,而扬州的供奉渐渐匮乏,长期下去,必然引起动乱。
不少大臣们上书劝正德尽早回京,他一概置之不理。我受扬州太守蒋瑶之托,和他一起喝酒的时候,乘机劝他回去。也许是言语直接了当,也许是喝了酒,我也是上了头,说这琼花乃是不祥之物,当年隋炀帝看了琼花,天下大乱,以至于隋朝灭亡,难道正德也想步隋炀帝后尘吗?此番话一出,在场的人都是大吃一惊,正德更是愤怒得像小狮子一样,摔了酒杯,眼睛大大的,盯着我,下旨免去我一切职务,随即甩袖而去。
我更是生气,直接搬离住所,不再和正德住在一起,回到太湖边上的烟波山庄。
第二天酒醒了,却得知正德已经带领大队人马离开了扬州,浩浩荡荡回奔京城了。我又高兴又失落,我该去哪里?
未等我想多久,正德已经派人来传旨,命我官复原职,罚俸一年,同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,暂住扬州,处理江南事宜。呵呵,看来这小子即离不开我,又想给我一些教训,也罢,江南战火大半年,百业疲敝,确实需要整顿,休养生息。但我对于治理确实不在行,便委托各州府太守,自行恢复,如有需要,可找我汇报,钱粮人马,自会安排。若没有事情,不必天天来我这里问候。江南各州县迅速忙碌起来,而我则懒散地领着几个锦衣卫兄弟,住在太湖边上的烟波山庄,每日都慢悠悠在太湖边闲逛,本来就有一些生意在江南,自然则由江离、白芷打理。京城锦衣卫的事务,我暂时放下,交给京城的锦衣卫指挥使同知包小柏负责,南京锦衣卫素与宁王有交集,甚至出卖过我卧底的身份,本来已经抓了许多人,包括家属,但我想来想去,算了,大是大非面前,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清醒呀?还是无罪释放,更没有派人过去南京锦衣卫整顿。经历了太多生死考验,我明白,我依旧是小人物,根本改变不了什么,唯一能做的,就是让我身边的人,过得好些。
从我入锦衣卫大门开始,十几年来,和我结为兄弟的人,前前后后,有十八位,这也是我一心向往锦衣卫前辈的所为。我一直希望我们这些兄弟,能够共富贵,亦或共患难。我的职位在不断高升,他们当中有的人也不断跟着提携,当然,也有的人选择离开。我虽然伤感兄弟的离开,但我更觉得欣慰。大明幅员万里,都聚在京城,未必能够大展才华,好的仕途,意味着好的未来。而近来的平叛,几位兄弟死的死,残的残,让我悲伤万分。更让我悲痛的,自然是兄弟反目。亲眼看着他死在你的面前,那种痛苦,只怕一生一世都会想起......
如今,我的身边,只留下了憨厚的郭正,本来,他参与平叛,而且立了大功,本身还是开国功臣的后人,是可以提拔为大官的,而他却选择做锦衣卫千户,执意留在我的身边,保护我的安全。我很感动,确实不忍心他因此而耽误了前程,但他说,和我在一起的日子,是快乐的!他的话,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当初我刚入锦衣卫时,在熙熙攘攘的京师街头,三兄弟有说有笑走在人群中,那时候,京师的天空都是懒的......
看着江南的冬雪纷飞,继而春暖花开,转眼便是三月的草长莺飞了。我每天不是游山玩水,就是喝茶下棋,偶尔去湖边钓鱼,却又一时手痒,拿出飞石打鸟的本事,只是打出的时候,又不愿杀生,任那石子打在树干上,惹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,我明白我是在装,刻意在众人面前显得轻松自在,似乎在淡忘往日的紧张。平定宁王之乱时,我收集了许多书籍,想着自己有空看看,只可惜我多年未读书的习惯已经养成,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。我在江南各州府有不少产业,无论家里的,还是我多年弄来的,身份在这摆着呢,是不可以经商的,否则那帮不要命的御史,会把我弹劾到天涯海角,但总得派贴身丫头江离或白芷时常去查看。二人聪明伶俐,心智有时候我都赶不上,只是对我很忠心,又是懂事,经常去往外地,却又常回来看我,瞧我虽然脸圆润了许多,但神情却又有些郁郁寡欢,便想方设法弄些花样来逗我开心,她们从十三四岁便跟随了我,一晃十年,对我可谓精心照顾,可我瞧着她们体贴的模样,虽然感激,但我的心思却又在遥远的塞外,以及京城了。
扬州太守蒋瑶经常过来看我,一改几个月前对正德皇帝的不卑不亢,对我十分客气。这位太守大人很了不起,敢于直面回敬正德的顽皮和那位跋扈将军江彬的勒索,我帮过他几次,所以他对我还是另眼看待,只是他常来看望,让我不得不多想,除了官面上的事情谈过,剩下的就是默不作声的相待。我发现读书人最大的优点,就是能沉下心来看书。蒋太守几乎把我这里的书看了个遍,和我说话却少了许多。我常想他是在撵我走吧,有些送客的话不好说,所以常在你面前殷勤,大抵我这么大的人物,盘恒在扬州不走,地方官员也有压力吧。
而我不愿走,心中一直在等着。也许是等正德的召唤,也许在等着别人的归来。我不忍爱民如子的蒋太守总来见我,便让郭正拿出一百万两银票,说是正德皇帝给扬州子民的赏赐,他在这里闹腾了三个月,扬州百姓苦不堪言,过后于心不忍,让我拿些银两,补偿一下扬州。
蒋太守半信半疑,但他这种人就是心怀坦荡,大大方方收下银两,便开始安排各项支出,比如修路修桥,比如救济百姓等等,我听他说了一堆,竟然发现银两不够,瞧他眼巴巴看我,我哈哈一笑,让郭正再拿出五十万两给他。蒋太守笑逐颜开,连连感谢,我则笑道,扬州在待下去,只怕我都得倾家荡产。
玩笑话虽然好说,不想竟然兑现,正德皇帝病危的消息,终于传来。这日可谓风和日丽,难得蒋太守没有来打扰我,我便领着郭正等人,穿着便装,出了烟波山庄,到太湖边钓鱼。不想今日手气极好,钓了几尾大鱼,我瞧着太湖春色盎然,不觉心中得意。不知何时,不远处有几位江南文人,在湖边游历,可能说到高兴处,竟然手舞足蹈,大声喧哗。我并未介意,只是抬头看了一眼,郭正便让手下人去驱赶那几位文人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