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大明,三天后亡国?(憨宝子)高分小说推荐

林川穿越了,穿越成大明崇祯帝。
可是今天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,还有三天大明朝的命运就要结束了,此时大明王朝已是大厦将倾。
林川扔掉手中的绳子,拿起天子剑,
杀贪官,斩权贵,筹军饷。
可是这能够改变自己三天后上吊的命运吗?
推书试读:第1章
乾清宫内,林川凝视着铜镜中自己那模糊的人影陷入了沉思。
他穿越而来之后手中始终握着一根绳,
自记忆涌现的那一刻起,便感到身体不适。他身穿龙袍,头戴金冠,心中产生了深深的绝望。
“老天爷在玩我吗?别人穿越开局万两金,我穿越就是亡国君?”
林川穿越成了崇祯,这位大明朝的亡国之君,是历代君王中越努力越导致国家灭亡的典型。
他的刚愎自用、多变多疑的性格缺陷,加上对帝王之术的无知,最终将大明推向了覆灭。
而今天,正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。
三天后,李自成将攻入外城;
五天后,他将攻入北京内城,崇祯帝将在煤山上吊自尽。
随后,吴三桂投降,满洲入侵,李自成战败。
接下来三百年的历史,不仅是朱家王朝的耻辱,更是整个华夏的灾难。
在北京稳固后,满洲人一路向南,发生了嘉定三屠、扬州十日等惨案,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
这哪里是穿越,分明是拿着灾难体验券!
林川凝视着手中的绳索,心中闪过一念:“或许...现在就结束这一切?”
然而,他转念又想:“与其这样,不如拼一把。”
可是,不选择死亡,他又能做些什么呢?
此时的大明已经摇摇欲坠,朝堂上贪污腐败,军队士气低落,内部有流贼,外部有满洲人侵扰,天灾人祸不断。
崇祯耗时十七年都无法改变大明的命运,他又能做什么?
带着这样的疑问,林川闭上了眼睛,陷入了沉思。
不知过了多久,一名身着红色蟒袍的太监急匆匆地从大殿外跑进来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:“皇上,大事不好。”
崇祯缓缓睁开眼,眼前的中年太监是王承恩,与写《西游记》的吴承恩仅一字之差。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,也是崇祯最信任的人之一。
历史上,崇祯上吊后,王承恩将崇祯的尸体从树上放下来,整理好衣冠后也自杀身亡,忠诚可见一斑。
“不要慌张,说。”崇祯将穿越时带来的绳索藏于身后,平静地问道。
那根绳索是他时刻的警醒,不能丢弃……
王承恩脸色苍白,声音颤抖:“是,皇上。有三件事情。”
“宣府(宣化)昨日深夜被流贼攻破,他们正直奔京师而来。总兵王承胤投降敌军;巡抚朱之冯、监军杜勋则选择了自尽。”
王承恩稍作停顿,看到崇祯依然面无表情,才继续说道:“定西伯唐通奉旨前来勤王,与监军太监杜之秩正在殿外等候旨意。”
“天津巡抚冯元飏派人送来了一封密信。”
说完,王承恩跪在地上,双手将密信举过头顶。
崇祯没有立即接过密信,反而皱起眉头沉思。
这三件事情中,有一件是坏事,一件是好事,还有一件则是好坏参半。
坏事是宣府失守后,李自成进京的障碍只剩下了一座居庸关。
而守卫居庸关的军队不足两千人,看来很难守住。
天津巡抚的机密信件揭示了关键信息,他深谙明史,早已预知信中内容,于是迅速拆阅。
信中内容与史实相符。
【陛下,当前流贼入侵,京师兵力薄弱,战守均不可依赖。臣已预备海船百艘,率领精兵千人,抵达通州,静候圣上南行之期。】
冯元飏担心京城难以坚守,遂准备了百余艘海船,恳请崇祯帝迁往应天府。
唐通奉旨勤王,其事不坏亦不妙。
自三月初,崇祯急令辽东总兵吴三桂、蓟辽总督王永吉、昌平总兵唐通、山东总兵刘泽清赴京护卫,并号召在京的勋贵及官员捐献军饷。
在这群人中,吴三桂与王永吉同属一派,他们带领三十万军民从辽东长途跋涉,直至三月二十二日才抵达距北京一百公里的玉田,实在来不及救援。
唐通行动迅速,投降亦迅速。
李自成刚至居庸关,监军太监杜之秩便命人打开城门。
唐通见大势已去,不再抵抗,麾下八千人悉数投降。
刘泽清更是坚决,拒不遵命!
崇祯随手将密信抛给王承恩,凝视这位最信任的太监,缓缓发问:“冯元飏建议朕迁往应天府,你以为如何?”
“奴婢不敢妄言。”
“恕你无罪!”
“是!”王承恩吞了口唾沫,“奴婢以为,这是上策!”
“有何理由?”
“奴婢担任九门提督,今晨与李国帧总督会面,得知京城三大营登记在册的八万人中,部分被调往抵御流贼,部分领取空饷,实际可用者不足三万,且多为老弱病残。”
“看来京师难以守卫!”王承恩鼓起勇气,直言不讳。
“与其固守北京,不如迁往应天府,只要皇上您在,大明依旧是大明。”
王承恩额头汗水淋漓。
在平常,他绝不敢如此直言,但此刻情况特殊,流贼将至,若不速行,恐来不及。
他跪地连连磕头,“奴婢,冒昧请皇上采纳冯元飏的建议南迁!”
崇祯轻轻摇头,“朕不能走。”
“皇上!”王承恩几乎哭出声来。
崇祯并未怀疑王承恩的忠诚,只是摇头道:“京城遍布李自成细作,若南迁消息泄露,必致人心惶惶。届时只需派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至山东,既可陆路截击,也可海上截断朕南下之路。届时朕将无路可逃,无地可守。”
王承恩额头冒汗,方才意识到自己先前行为的鲁莽。
“即使朕能抵达应天府,北京也将拱手相让给流贼。吴三桂北有建奴,南有流贼……”
“关宁军是我大明最后的精锐,朕……不愿拱手相让。”
崇祯本无意多言,但王承恩缺乏大局观,需要培养,才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。
王承恩拭去额头汗水,犹豫地说:“可是……”未敢将下半句言明。
他自知不敢言,亦不能言,皇帝乃天子之身。
崇祯闭目沉思片刻。
明末的局势复杂深不可测。
东北有建奴的威胁,北方有蒙古人的侵扰,西南则有张献忠的叛乱,而西部与中原则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搅得不得安宁。
土地兼并问题严重,国库空虚,文官集团内斗不止,军饷贪腐现象屡见不鲜。
再加上小冰河期带来的严寒,导致粮食产量下降,各地干旱,瘟疫肆虐。
如何是好?
良久,他缓缓睁开双眼。
既然穿越至此,必定有方法能够扭转历史。
然而,历史似乎已经发生了改变。
历史上的崇祯并未收到这封密疏,加之他性格反复无常、多疑,使得文武百官无人敢将密疏转达给他。
毕竟,若在逃亡途中被李自成的人发现,冯元飏及转达密疏的人都将因通敌之罪被处死。
三天后的三月十七日,李自成将攻陷广宁门,届时即使天王老子降临,也无法挽回局势。
上天赐予了三天时间,用以改变崇祯和大明命运的轨迹。
他站起身来,吩咐道:“王承恩,朕所言,你须铭记在心!”